(湖北省)2016年当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时间:2022-02-23 18:45 作者:admin 字数: 字
----2016年1月12日在当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张世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当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和2015年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新常态下发展的主动权,紧紧围绕“三大目标”“四大战略”,奋力推进“五个当阳”建设,在抢抓机遇中阔步前行,在迎接挑战中砥砺奋进,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这五年,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三个百亿级关口,2015年预计达到440亿元,是2010年的2.7倍,年均增长13.8%(可比价);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翻两番,2015年达到425亿元,是2010年的4.1倍,年均增长32.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2015年达到31.3亿元,是2010年的5倍,年均增长3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2015年预计达到122亿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7%。累计完成外贸出口4.2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4.4倍,年均增长58.3%。全市综合实力跃居中部前列,稳居湖北省同类县市前三、宜昌县市前三。招商引资“争高工程”和“项目建设年活动”结出硕果,五年累计签约项目258个,其中过50亿元项目1个,过10亿元项目8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920亿元,均居宜昌各县市区前列。天下关公文化旅游城、史丹利化肥、中材节能、陕西金叶、国药控股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和项目落户当阳,累计近百个项目建成投产。工业园区“一区六园”格局基本形成,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功能分区更加优化,园区特色更加明显。   这五年,是结构调整显著加快的五年。优先发展工业成效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295家,数量居宜昌各县市区首位;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52.4亿元,是2010年的3.9倍。华强化工加速向百亿企业迈进,六国化工、三峡新材、史丹利化肥、葛洲坝当阳水泥、澳利龙集团达到国内同类企业一流生产水平。获评中国驰名商标5件、湖北省著名商标14件、湖北名牌产品21个。建筑陶瓷产业连续7年跻身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行列。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启动了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7家,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可达63.4亿元,占GDP的14.4%,比“十一五”期末提高8.5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与东湖高新区成功对接,“武汉光谷生物城·当阳生物健康产业园”挂牌成立;远蓝机器、东田光电、新成石墨、维佳利生物等新兴产业企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正加速成长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粮油持续增产,林果、畜牧、蔬菜、水产等产业特色日益明显,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市)”地位更加巩固。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1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03家,2015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9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25家,家庭农场317家。农产品加工园区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四个一批’工程先进园区”。黄林和东风三干渠农民用水者协会被授予全国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长坂坡”注册为全省第一个农产品集体商标;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达25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5个。农机总台套和总动力稳居全省前列,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市)”。“三万”活动深入开展,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持续提高,荣获“全省水利工作先进县(市)”“全省‘三万’活动先进县(市)”。“三农”工作综合考评2014年位居全省第4位。第三产业突破提速。旅游业发展呈现新格局,玉泉寺、关陵被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大核心景区,关陵入选“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玉泉风景区建成国家4A级景区;以天下关公文化旅游城为代表的大型旅游项目加快建设,以半月樱花园、庙前蓝莓园为代表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蓬勃发展。2015年预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22.28亿元,是2010年的5.4倍。商贸流通业持续繁荣。宜安居建材、万华机电、汇丰源农资、三汇农贸、光彩食品城等各类专业市场快速发展。资本市场建设成效显著,9家企业在区域性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连续9年荣获“湖北省金融信用县(市)”称号。在宜昌县市中率先引进交通银行,设立常农商村镇银行,银行机构达到10家,名列宜昌市前茅。房地产、仓储物流、保险、证券、电子商务等业态均在“十二五”获得迅猛发展。   这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改善的五年。以“四城联创”引领城市建设和发展,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实施了十公里长坂生态长廊建设、长坂坡公园改建、长坂路街景整治、百里长渠综合治理、沮河城区段改造、“绿满沮漳”行动等一系列城乡亮化美化绿化工程。“绿满荆楚”行动2015年综合排名位居全省第一。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蝉联“省级文明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通过技术评估,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半月镇再次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城市骨架大幅拓展。完成了城乡总体规划等一批规划编制,规划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至2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0%,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当枝一级公路、当阳三桥、当阳四桥、慈广大桥、烟远路、当阳客运站等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建成;玉阳路、环城东路、东群路综合改造、城区12个路口拓宽改造完成。城乡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建成110千伏变电站1座,改造110千伏变电站3座,完成5条城区干道排水改造及建陶工业园截污干管等市政设施建设,连续5年实施城区小街小巷整治,建成“三馆一中心”、体育中心、南正街商业步行街、引巩入城复线、垃圾处理场等城市公用设施,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即将完成。大力支持7个集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镇村面貌大为改观。累计硬化通村公路438公里;实现“村村通客车”目标;改造农村低电压台区1000个,解决低电压1.8万户;建成了一大批文明示范新村、省级宜居村庄、省级绿色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省级生态村和1个宜昌市级森林乡镇。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加大重点企业、重点产业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削减。万元GDP能耗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23.36%。完成三峡新材四条生产线脱硫脱硝工程,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在全省率先发布PM2.5监测数据。持续加强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主要流域水环境质量、城市噪声达到相关功能区标准。   这五年,是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的五年。实施了新一轮政府机构编制改革。成功组建当阳建投集团。成立市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组建不动产登记中心。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顺利推进。开展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平台建设,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调整规范全市行政审批事项225项,清理下放便民服务事项63项,清理中介服务事项60项。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先后完成了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国有林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考评两次位居全国第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扎实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河溶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工作稳步推进。教育、卫计领域改革不断深入,完成了卫生计生机构改革,初步建立公立医院补偿新机制,成功搭建“分级诊疗转诊协作平台”,引进并建立1家民办非营利性医院和1家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民营学校。荣获“2015年全国区县级政府网站领先奖”,综合排名第11位。在全省率先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成立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全省社情民意调查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成为全省第二个成功发行企业债券的县(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国有资产处置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加强重点产业基金、中小企业应急周转资金使用管理,降低社保费率1.5-3.4个百分点,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着力破解企业人才和用工难题,累计为企业引进专业人才1200余人,招聘员工50367人,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5万人。创新动力持续增强。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家、宜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累计发明专利申请量达658项、登记省级科技成果135项,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县(市)”。   这五年,是民生福祉显著提高的五年。五年来,我们致力于为民兴办实事,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27433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6928元,分别是2010年的1.9倍和2.2倍。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万人。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1.98%。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实现“十一连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人均住院补偿率、城镇职工医保及居民医保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居全省前列。五险参保达到33.92万人次。扶贫工作扎实开展,累计25个村和13900人实现脱贫。累计新开工各类保障房12152套,分配入住7259套,改造棚户区住房7894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675户。集中还建农村居民点面积363亩,有效推进了农村居住环境改善。初步实现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城乡居民同饮一库水、城乡治安防控和社会管理一张网的目标。镇(办事处)光纤实现全覆盖。城镇供水普及率达98%,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惠及12万人。新增天然气居民用户2.7万户,农村户用沼气池达59580口。建成垃圾压缩站18座,城乡垃圾转运实现无缝对接,生活垃圾处理达到国家标准。动物无害化处理项目建成投产,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启动建设。优抚和退伍安置政策全面落实,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五年累计下拨民政资金4亿元,惠及困难群众5万余人。教育事业蒸蒸日上,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当阳一中成为宜昌县市唯一获清华大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的学校;市职教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体育事业持续繁荣,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扎实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再次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户户通”用户达7000户。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县(市)”“全省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示范市”。食品药品监管不断加强,被评为“全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和第一批“全省药品安全示范县(市)”。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建正式启动。法治创建工作全面推进,荣获“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六五”普法通过省级验收。市、镇、村三级法律顾问制度实现全覆盖。“互联网+法律援助”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法律援助案件数量位居宜昌第一。王店司法所获评“全国模范司法所”。依法信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及社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实现城乡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平安当阳”创建成效斐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有效提升。   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积极推进,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加强。政府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得到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可,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五年来,我们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等群团、社团组织开展工作。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史志档案、审计、移民、人防、保密、物价、气象、邮政、通信、供销、烟草、石油、盐业等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们认真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完成。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8%,实现外贸出口增长15.1%,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2%。预计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2015年目标的全面完成,既实现了“十二五”的圆满收官,也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生活改善最多的时期之一。五年的风雨历程,谱写了沮漳大地跨越发展的华丽篇章;五年的艰苦奋斗,彰显了当阳人民勤劳智慧的宝贵品质;五年的辉煌成就,展现了当阳改革发展矢志争先的强大气场。“十二五”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支持当阳建设的驻当部队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在新常态下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加快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积极练就适应宏观形势变化的新能力、新本领,展现了争先创优的新作为、新成绩。我们深深体会到,建设“五个当阳”,必须坚持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必须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必须坚持工业强市,项目引领;必须坚持法治引领,依法行政;必须坚持勤政务实,勇于担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新常态下的系列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转型升级要求迫切;“双创”体制机制仍需大力培植;城乡一体化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压力增大,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财政收支压力持续增加,改革、发展与稳定的任务日益艰巨。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冲刺全国百强县市的决定性阶段。“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加快推进,大型区域性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我市带来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巨大的发展机遇;二广发展轴[1]的形成,“高铁时代”的到来,将极大改善当阳区位交通条件,促进当阳深度融入国家战略。三峡城市群和宜荆荆城市群的规划与建设,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将对当阳产生巨大牵引作用,进一步提升当阳在区域发展中的格局地位。特别是近年来,当阳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持续争创县域经济强市,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强大气场,发展基础更加厚实,发展后劲更加充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对当阳的未来充满信心。   “十三五”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新精神、新要求、新举措,围绕“四个全面”总体布局,全面落实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深入实施“工业强市、三产兴城、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四大战略,着力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建设产业当阳、开放当阳、绿色当阳、法治当阳、民生当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冲刺全国百强县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产业倍增,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宜昌平均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7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分别达到1700亿元、63亿元;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城乡共荣,城镇产业集聚功能、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优良,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民生改善,到2017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十二五”末基础上翻一番,群众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未来五年,我们将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把握一切发展机遇,着力推动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努力把当阳建设成为三峡城市群明星城市、全国关公文化旅游名城、全省产业转型示范区和全省城乡统筹示范区。   (一)围绕扩总量、提质量,实现综合实力新跨越。坚持“稳增长”不动摇,量质并重抓项目,在项目建设中积蓄后劲,在结构调整中提升水平,在做大总量中增强实力,在科学发展中富民强市,着力提高市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切实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力争“十三五”末,保持全省同类县市前列,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   (二)围绕调结构、促转型,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牢固树立“产业第一”的理念,加快推进以调整结构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转型,实现科学发展与转型发展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特色农业,突破性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材料、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打造当阳经济升级版。   (三)围绕强设施、优功能,展现城乡一体新面貌。坚持“四化同步”,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大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步推进当阳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做强中心城区、做实中心镇、做美中心村,初步形成城乡互促共荣发展格局。   (四)围绕提效率、增活力,迈出改革创新新步伐。将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构建更加开放、更富活力、更有效率、更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发展软环境上争创绝对优势。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产品升级与竞争力提升,加快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五)围绕护生态、促减排,提升人居环境新品质。坚持生态立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巩固提升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积极创建生态宜居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开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大气、水、土壤污染物防治,推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县市中率先建成光网城市。   (六)围绕惠民生、促和谐,拓展幸福生活新内涵。坚持“一户不落一人不少”,全面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以提高人民幸福感为目标,以法治政府建设为抓手,以推进人口现代化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以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建设、文化建设为基本内容,积极顺应人民群众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新期待,不断强化社会公平的价值导向,着力推进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实现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城乡社会有机融合,居民福祉持续提升。   三、扎实做好2016年工作,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改革创新,激活发展动力。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尊重市场主体地位,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营改增制度,激发国有资本和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公车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全面实施项目投资网上联合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建立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全民创业活力。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可用财力。加快推进税收征管体制和征管能力现代化建设,降低纳税成本。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建好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大力推进农村产权交易,促进农村资源和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启动农村房屋所有权补充调查。分类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抓好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医疗、医药、医保联动改革,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扶持镇村经济发展。支持河溶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建设全国重点镇。二是加快创新引领。鼓励企业建立科研机构,不断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加强省、宜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优化创业创新服务环境,促进科技与金融有效对接。完善各类创业服务功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打造综合检验检测平台,提升产品检验检测能力。三是破解要素制约。完善建投集团法人治理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全市建设和发展有效破解融资难题。积极做好项目对接争取,确保15亿元企业债券成功发行。推进金融工作创新,加强银企对接,强化资本市场建设,鼓励企业直接融资。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推动实体经济和“三农”健康快速发展。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沮漳英才双百计划”导向作用,实施“金蓝领培养工程”“服务企业用工百千万工程”,全力保障企业用工和技能人才需求。加强闲置和低效用地清理,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争创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市)。   (二)突出有效投资,狠抓项目建设。一是更大力度抓好招商引资。积极拓宽投资领域,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招商格局,更加注重企业综合实力、财税贡献率和“绿色指数”,全面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加大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地区总部等招商力度。积极推动一批龙头企业强强联合,新上项目,做大做强。全年力争引进投资过5亿元项目5个,过亿元项目20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到180亿元。二是更大力度抓好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健全项目督办制度,做好服务解难,确保签约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重点抓好华强化工系列项目、葛洲坝当阳水泥二期、中材节能新型建材基地、金叶玉阳高科产业园、国燃新能源轻质油深加工、光彩食品城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金桥工业园、双莲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当阳生物健康产业园、坝陵化工工业园、半月工业园建设。协调抓好远当支线铁路建设。三是更大力度抓好对上争取。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重要试点示范工程,全力做好项目策划和对上争取,力争更多重大项目纳入上级规划,全年争取中央及省预算内无偿项目资金持续增加。抓好与省交投集团、启迪控股等大型国企的对接合作,谋划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力做好襄荆宜高铁规划服务,积极迎接高铁时代的到来。   (三)突出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一是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加快“两化”融合,按照“去产能、降成本”要求,推动四大支柱产业技术改造、品牌提升,增加有效供给。加快推进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大健康产业。组织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工程、治污工程,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全年净增规模以上企业20家,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为抓手,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6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以上。积极推行企业标准化战略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争创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二是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天下关公文化旅游城,力争年内建成营运。加快玉泉风景区整体开发,推动百宝寨风景区建设和青龙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大力发展庙前关雎河畔旅游区、蓝莓园,王店双莲汇龙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区,半月胡家湾生态农业示范园、黑湾生态园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支持半月镇打造湖北旅游名镇。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积极培育信息、健康、养老、文化和社区服务等消费热点,激活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推进房地产去库存,确保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快C2F、B2C[3]等电商平台建设,推动电商产业发展。支持王店镇打造农业电商强镇。以专业物流为重点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促进物流业集中集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培育壮大外贸企业,加速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探索网上交易、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方式。大力支持外贸出口重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打造外向型出口加工贸易基地。全年外贸出口增长14%以上。加快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四)突出增收增效,建设农业强市。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实施农业示范引领工程,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一是着力彰显农业特色。稳步发展粮油基础产业,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抓好规模化种植、设施化栽培,扩大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快柑橘品种改良进程,做强“宜昌蜜橘·凤凰王”品牌;加强黄桃、枇杷、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大力支持茶叶和食用菌产业发展;抓好水产养殖与标准化基地建设;抓好健康养殖与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推进畜牧强市创建。加大“三品一标”申报与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粮油、柑橘、蔬菜、水产品等主导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提高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支持两河镇打造“省级蔬菜名镇”;支持草埠湖镇争创“全省农场十强”;支持庙前镇打造全省现代林业重镇。二是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地配套建设,力争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5%以上。推动“澳利龙”“长坂坡”等特色名优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加大金融机构支农力度,助推农业生产综合效益提升。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让更多农民进入产业化链条。初步建成双莲国家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加大水稻、油菜、小麦和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三是着力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专业大户。加快沮漳河近期防洪治理工程(当阳上段)、向家草坝节制闸除险加固、坝陵6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应用工程,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五)突出城乡统筹,改善区域环境。一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强化规划引领,积极谋划、启动城市新区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继续抓好长坂坡公园建设。推进玉阳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建成投运,加快老旧住宅小区改造与整治。积极争取“海绵城市” [4]试点,全面完成地下管网普查和规划编制。推动“四城联创”攻坚,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完善城市管理机制,加快建设“数字城管”系统,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道路清扫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强公共停车场、停车库建设,新建和改造城区公厕40座。实施“城乡光网普及提速工程”,加快“智慧城市” [5]建设。二是进一步推进镇村建设。继续支持各镇(办事处)加快集镇建设改造,强化村庄环境整治,建立和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长效机制,巩固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成果,改善镇村面貌。加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优化城镇发展用地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扎实开展农村电网改造,提高农村居民用电保障水平。完成庙河路、庙白路、土峡路、穿玉路、半胡路改建工程,完成泉河路、河溶客运站新建工程;硬化通村公路100公里。三是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启动当阳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严格贯彻实施新《环保法》,持之以恒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考核,确保单位GDP能耗下降4.5%。严格落实项目建设环评“三同时”制度。大力引进清洁生产技术,加快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全面提升工业园区环境质量。全面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深入实施“绿满沮漳、绿美沮漳、绿富沮漳”行动,加快建成一批社区绿地和公共绿色空间,完成植树造林绿化美化3万亩。高标准规划建设当枝一级公路景观长廊;加快沮河城区段治理,打造沿河休闲观光带。积极开展森林乡镇、绿色示范村、生态宜居村庄、卫生村等建设。实施年度大气污染专项管控。继续狠抓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入户工程,提升空气质量。推动国家农村污水处理示范县市建设,启动8个镇(办事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控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施水库禁止投肥和水源区畜牧禁养,强化区域水污染防治,优化城乡水生态环境。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全面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   (六)突出民生改善,提升共享水平。一是扎实开展扶贫攻坚。坚持“精”“准”并重补短板,切实采取产业扶贫带动、基础设施提升、住房改善安居、保障救助兜底、教育培训扶智等措施,确保今年12个贫困村“出列”、8564人实现脱贫,为2017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和扶持创业政策,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开发,确保城镇新增就业81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6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500万元,扶持400人创业。全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扎实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续保和待遇调整。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和并轨整合,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促进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构筑群众健康安全屏障。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开工建设保障房4473套,实施棚户区住房改造4273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00套、垦区危房改造2200套。新增天然气入户5000户。强化劳动监察和职业病防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设施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狠抓优生优育,不断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加强计生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加快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深入实施“改薄工程”,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促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支持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新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并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巩固提升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支持淯溪镇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抓好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建设,实现广播“村村响”全覆盖。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和竞技体育健康发展。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支持驻当部队现代化建设。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实现两连冠。扎实抓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继续抓好编制、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史志档案、移民、人防、保密、物价、气象、科普、慈善、消防、保险、邮政、通信、供销、粮食、烟草、石油、盐业等各项工作,大力支持各类群团、社团组织开展工作。四是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深化“法治当阳”“平安当阳”创建。启动“七五”普法工作。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做好各项法律援助,引导群众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健全城镇社区居民和农村村民自治制度,优化基层治理结构。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依法信访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紧绷安全生产之弦,牢固树立红线意识,有效遏制各类安全事故。落实公共安全管理责任制,提高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加快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县市创建。加强交通秩序整治,畅通城市交通。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行为,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七)突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一是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行政权力制约机制和责任约束机制,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机制。强化政府各项决策的合法性审查,高水平做好行政复议工作。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自觉接受新闻媒体、民间团体和人民群众等各类社会监督。坚定不移支持司法体制改革。强化宣传和执法,推动税收依法征缴。二是坚持为民务实。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要求为标杆,进一步转变作风,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把可用财力投入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探索推进干部实绩网络化考核评价机制。推动政务服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向基层延伸,推动政务服务向标准化、信息化迈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三是坚持清正廉洁。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彰显法纪刚性。严格执行预决算管理制度,强化审计监督与结果运用。推行项目建设全过程效能监察和全项目审计,依法依规加强政府投资工程、公共资源交易、政府采购、农村“三资”管理等重点领域监管,规范权力运行,坚决纠正不正之风,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确保政府清正廉洁。   各位代表!群英荟萃画宏图,大幕开启催奋进;重任在肩抬望眼,美好愿景勇向前!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善作善成,为推进当阳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而拼搏奋斗!让我们共同祝愿伟大的祖国更加富强,共同祝愿当阳的明天更加辉煌!   注释:   1.二广发展轴: 是以二广高速(二连浩特—广州)、焦柳铁路及蒙华铁路为依托,以襄阳、荆门、宜昌、荆州、常德、益阳、娄底等重要城市为节点的一条重要轴线。这条轴线,将有力促进湖北东西部尤其是“宜荆荆城市圈”协调发展。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   3.C2F、B2C:C2F是英文Customer-to-Factory(顾客对工厂)的缩写,指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向工厂定制个性商品的一种新型网上购物行为;B2C是英文Business-to-Customer(商家对顾客)的缩写,即企业通过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新型的购物环境——网上商店,消费者通过网络在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等消费行为。   4.“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5.“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各项关键信息,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湖北省)2016年当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