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复杂局面,全县上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精准发力、迎难而上,着力破解经济发展难题。扎实推进“五个全南”建设,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一、综合
全县生产总值53.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3%。第一产业增加值8.14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亿元,增长9.3%。其中,工业增加值25.31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17.87亿元,增长11.8%。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增长4.1%;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11.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3%;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5.1%;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12.5%;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0.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15.6:52.9:31.5调整为15.3:51.1:33.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969元,比上年增长5.8%。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952人,劳务输出32423人,增长0.7%,登记失业率为2.68%,比上年末下降0.47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29551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6%。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316万千瓦时,增长6.4%;全行业用电量23236万千瓦时,增长6.7%。全行业中工业用电量19716万千瓦时,增长6.5%。
二、农业
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13%。其中,种植业产值7.3亿元,增长7.7%;林业产值1.2亿元,增长9.2%;牧业产值2.3亿元,下降7.4%;渔业产值1.6亿元,增长3.2%。粮食播种面积19.49万亩,粮食总产量7.26万吨,比上年增产1034吨,增长1.8%,实现“十二连丰”。油料种植面积2.46万亩,总产量4939吨,增长5.5%。水果总产量4.6万吨,增长0.6%。蔬菜总产量20.62万吨,增长0.3%。西瓜总产量2.76万吨,增长9.6%。肉类总产量达到1.15万吨,增长1.3%。水产品产量9720吨,比上年增长6.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5.31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37亿元,增长9.4%,增幅比上年末放缓1.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88.4亿元,增长0.95%。从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完成产值76.6亿元,增长4.15%;轻工业完成产值11.8亿元,下降15.9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88.6亿元,增长1.38%,产销率为100.32%。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17家,中型企业8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87.6亿元,比上年下降1.53%。利税总额达8.5亿元,下降11.27%,其中利润6.7亿元,下降8.88%。全年完成工业出口交货值5.35亿元,增长5.56%。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83 亿元,增长15.4%,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1.6亿元,增长20.5%。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县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5.1亿元,增长18%。按经济类型分:国有投资19.3亿元,增长26.5%;非国有投资15.8亿元,增长9.1%。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148万元,下降98.5%;第二产业投资16.54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投资18.54亿元,增长41.5%。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企业19.3亿元,增长26.6%;有限责任公司1.28亿元,下降6.9%;股份有限公司2.24亿元,增长8.2%;私营企业11.6亿元,增长15%;其他企业0.67亿元,下降24.1%。
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11941万元,增长4.1%。全年房地产施工面积11.9万平方米,下降38.0%。商品房销售面积9.85万平方米,增长13.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27万平方米,下降11.15 %。商品房销售额3.74亿元,增长16.7%。
五、交通和邮电业
全县交通、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3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全年旅客发送量为180万人,增长7.1%;旅客周转量为12360万人公里,增长13.9%;货物运输量为118万吨,下降48.9%;货物周转量为29392 万吨公里,增长22.1%。年末实有营运客运车辆68辆,增长3.03%,货车712辆,增长5.5%。
全年邮政业务收入1266.2万元,增长18.99 %。电信业务收入2086.8万元,增长1.01%。据电信统计,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23221户,其中普通电话用户18590户,城市电话用户12978户,乡村电话用户10243户;新增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086户,年末拥有13563户,增长1.96%。
六、国内贸易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1亿元,增长11.6%。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1亿元,增长34.9 %,增速居全市第1位。从区域看,城镇完成12.11亿元,增长11.6%;乡村完成2.51亿元,增长15.4%。从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额2.37亿元,增长29.3%;商品零售额12.24亿元,增长9.3%。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
全县实际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资金项目1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个),合同资金44.98亿元,实际进资31.8亿元,增长11.5%。实际利用外资5969万美元,增长9.0%。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28亿美元,增长5.8 %。其中出口总额为1.22亿美元,增长6.9 %。
全年旅游总收入4.46亿元,增长16.3 %。共接待国内游客63.32万人次,增长15.5%,国内旅游收入4.32亿元,增长17.9%;另接待入境游客1.51万人次,创旅游外汇218.5万美元。
八、财政、金融
全县财政总收入8.83亿元,增长5.1%。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03亿元,增长9.5%,其中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分别增长16.5%、1.8%。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7.18亿元,增长10.8 %,其中民生类支出8.9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2%,同比增长15.3%,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0.99亿元,比年初新增5.54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7.26亿元,比年初新增4.99亿元,增长3.1%。各项贷款余额32.62亿元,比年初新增4.47亿元,增长15.9%。在各项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11.35亿元,比年初新增1.27亿元,增长12.6%;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1.01亿元,比年初新增3.41亿元,增长44.8%。
九、教育、文化、卫生
全县现有学校120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普通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67所(含教学点51个),幼儿园39所(民办幼儿园32所)。在校普高学生2858人,职高学生735人,初中生6176人,小学生19610人,特殊教育学生3人,在园幼儿7377人。
全县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量达12.8万册。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9个,文化服务覆盖所有乡镇。农家书屋覆盖所有行政村,年末共有86个,藏书量达到22.36万册。广播综合人口17.57万人,覆盖率达94.6%;电视综合人口18.08人,覆盖率达97.4%。有线电视用户3.1万户,新增有线电视用户900户。
年末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02个,其中,县直医疗机构3个(民营医院2个),职工医院1个,直属公共卫生服务机构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4个,一般卫生院11个,门诊部、个体诊所42个,校医室3个,村级卫生所(室)12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个。全部医疗机构拥有床位707张,县属23个医疗卫生机构干部职工总数797人(含聘用人员42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75人,占干部职工总数的84.7%,具备执业资质的人员569人(含临床执业〈助理〉医师211人,注册护士243人,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130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9.6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1万人,乡村人口12.53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城镇化率达到42.15%,比上年提高1.47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数2721人,出生率为12.91‰,死亡人数1071人,死亡率5.0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83‰,比上年增长0.29个千分点。
全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74元,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541元,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1元,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254元,增长13.1%。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3.6:1缩小到3.5:1。
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923户,比上年增长1.99%,保障人数累计1768人,比上年下降2.54%,发放低保金617.8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516户,比上年增长2.44%,保障人数累计5311人,比上年下降0.39%,发放低保金1173.68万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450元/月和260元/月,分别比上年提高20元和40元。
年末13.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 %。全年共计补偿参合农民29.9万人次,其中享受5千元以上大额补偿2265人次,补偿金额5775.7万元。全县新农合统筹基金支出占可用基金的93.1%,累计基金使用率79.3%,新农合政策补偿比为77.5%。新农合大病保险补助资金284.35万元,共计补助参合农民1306人次。